從“非認知能力”看日本教育
日本與中國一樣存在升學壓力
日本大學的入學方式多數仍以應試選拔為主,但也有一些名額分配給“推薦入學”和“OA如試”等。教授、醫生的孩子大多數有很好的歸宿,企業家的孩子們一般進私立學校,階層的固化好像在這里也是非常明顯的。如果想要改變社會階層,在沒有才藝特長和強力的家庭背景的情況下,拼命學習大概是唯一的出路。
這似乎注定了日本媽媽和中國媽媽一樣,從起跑線開始就與孩子們一起奮斗。好的幼兒園和小學都需要面試,面試家長,面試孩子。很多日本媽媽,為保證孩子可以進一家優秀的幼兒園和小學,要做各種各樣的面試練習。進入升學率高又昂貴的私立初中、高中都需要考試,既需要財力又需要智力。
學齡前兒童的教育重點
和中國的情況很相似,日本各種教育方法和早教班泛濫,“蒙氏”、“七田”、“巧虎”、“學研”等等。所有的早教班都是從5-6月齡開始,但真正去參加的媽媽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多,參加較多的是社區以及各種組織辦的免費嬰兒學級班,每周一次,出席自由。(上圖為小兒參加嬰兒學級的樣子。)
6月齡的孩子也可以上保育園,大多數保育園都有自己的目標,如“獨立思考”、“愛”、“互助”、“陽光的”、“個性”等等。保育園孩子們的生活自理情況,以及與其他孩子玩耍交流等,表現都很好。
對于學齡前兒童,文部省要求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了孩子“早睡早起”和“每天吃早飯”等生活習慣上。下圖是文部省公開的早餐攝取情況與孩子學習能力的關系。
“非認知能力”的教育
日本NHK電視臺sukusuku育兒節目中,大力提倡“非認知能力”教育。“非認知能力”(如下圖)是指針對目標不斷努力的能力、與他人協作的能力以及控制感情的能力等。我個人更愿意解釋為儒家的“五常”——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——的具體化。
在實際的學前教育中,日本(NHK)倡導在保育園以及幼兒園教育中,讓孩子好好玩。在瘋玩中有目的,有引導的玩。例如玩游戲由孩子自己決定,如果想要跳繩,就讓孩子自己定下規則,跳到滿意為止;如果孩子們對測量物體感興趣,就把物品放在一盆水里后測量不同的物體,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對浮力會產生興趣。
“非認知能力”教育對孩子有何影響?文部省對 2017年度全日本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,調查主要針對小學六年級以及初中三年級的學生,按照以下六點來評價“非認知能力”:
(1)做事有始有終;(2)遇到難題不恐懼失敗,并接受挑戰;(3)認可自己的長處;(4)善于在朋友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;(5)可以理解或反論(take)朋友的意見,并擁有自己觀點。(6)對不同的意見或少數者的意見有協調和整理的能力。
調查結果表明,“非認知能力”得分越高的孩子學習能力的得分越高。但“非認知能力”對于孩子成績的提高是有限的。作為“非認知能力”本身的效果來說,很多專家指出,非認知能力高的孩子將會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(有效擴大了life chance)。
日本孩子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,但各種各樣的補課也同樣兇殘。看起來所有的孩子都在參加早教,忙著補課,學習各種才藝。僅有自己家的孩子在玩,總會擔心成績跟不上。
文部省的調查結果解決了我的困惑,無論學前補課與否,智力上的差異在10歲左右就會趨近于相同。而在16歲以后,反而是“非認知能力”主導了孩子的成績以及成就。
因為身處東瀛,既羨慕日本人對孩子教育的優異之處,比如說兄友弟恭,又怕失了華夏文化的那些精髓。直到陪孩子念“弟子規”的時候,這樣的擔心才慢慢消除。
常常令人感到羨慕的日式教育,朦朧于他們的教育方法,卻不想這方方面面,竟然都在《弟子規》里面體現了。于是,莽莽撞撞的翻開了《顏氏家訓》,回到傳世的經典中尋求更多的育兒真諦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