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醫療水平差距有多大?主要差在哪些方面?
主要在技術創新上還有無法超越的差距
主要談一下在費用,水平問題
在評定前先要了解醫生的水平由什么決定:
1.學歷:
學歷是一個重要要素但不是絕對要素,高學歷不代表高臨床水平,但在醫學這個高難度的學科,理論是很重要的基礎,高學歷最少代表著有好的理論基礎,醫療水平的提升速度也會比較快。
2.年資:
醫學是積累的過程,年資很重要,但也不是絕對。剛畢業一兩年的醫生不要指望他能解決很難的問題,當然悟性高的勤快的年輕醫生進步總是快的,混日子的醫生也是大把大把,所以老醫生也不一定比年輕醫生厲害。
3.知識更新(進修、培訓、學習機會):
西醫是一門進步很快的學科,知識更新很快,如果工作后不經常學習,多參加一些國際國內交流會議,很難跟得上主流,很多老醫生年紀大了就不再看重這方面,很多知識、認識都是幾十年前的,吃老本,能看病,卻不是最佳方案,這也是為何老醫生不一定比年輕醫生厲害的原因。
4.平臺:
在中國,平臺對醫生的重要性往往超過了其他因素,基本決定了一個醫生水平的上限。在大醫院的醫生有著遠比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各種疑難病例,積累經驗的速度遠遠快過小醫院醫生。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會發現這種情況:大醫院一個主治醫師的水平,可能高過縣級醫院的主任醫師的水平。另外西醫往往需要很多檢查檢驗來輔助,大醫院有教高水平的檢查檢驗項目,對醫生有極大助益,所以整體水平也會高很多。
另外我加一個主觀評分機制來表述醫療水平,以100分為滿分,大致可以分為:
90-100分:大牛級。
80-90分:優秀水平。
70-80分,良好水平。
60-70分:合格。
40-60分: 不合格。
20-40分:入門.
20分以下:普通人。
1.省級三甲和大學附屬三甲:
這類醫院集中在省會等大城市,競爭激烈,醫生普遍高學歷,現在基本都是非博士不招了,有的作為大學附屬醫院,教學意識強,培訓較為規范,年輕醫生成長較快,而且經常有很多學術會議,知識更新很快,基本上緊跟國際主流,由于競爭激烈,各個科的主任技術上都比較厲害,對疑難雜癥有較多經驗,能完成比較高精尖的手術,而且很多大牛做的手術做的比國外一些教授還好(鑒于中國的病人數巨大,在一些手術數量上可以完爆那些歐美專家,從“技”的方面來說也是技高一籌),所以技術水平與美國頂尖大型醫院的基本差不多,甚至還略好(指在手術操作方面)。這一級別的醫院,醫生水平估計在(60-100)區間。
2.市級三級醫院:
基本代表了中國當今的主流水平,一般是各個地方的人民醫院,但地區間有差異(有的地方市醫院可能還是三乙),醫生學歷普遍在本科和碩士,部分好的會有博士,由于不在省會城市,會議較少,知識更新速度一般,但基本跟得上國際主流(稍微遲點而已),治療也比較規范,由于缺乏帶教意識,醫生培訓稍欠規范,但競爭也比較激烈,學術帶頭人多有所長,治療上也會比較規范,也跟的上國際水平,可以解決一些疑難雜病,但經驗比前一級欠缺。應該可以相當于或高于美國普通醫院水平。這一級別的醫院,醫生水平估計在(55-90)區間。
3.市縣級二級醫院:
這一級數量眾多,主要是各地的縣醫院,地區和醫院之間差別很大,基本承擔了中國廣泛縣區居民的醫療,醫生普遍是大專、本科學歷,部分好的有碩士甚至少量博士,知識更新較慢,醫生培訓體系差,在治療上同醫院不同醫生間差別也很大,好的醫生一般比較規范(可能跟不上國際主流,只是合乎規范),差的就混日子亂開藥,水平一直是低。 這級醫院可以解決常見病,多發病,對疑難雜癥和大病往往無能為力。 這一級的醫生水平,相當于美國普通醫院到家庭醫生水平之間,往往沒有專科化,什么病都看,疑難雜癥就往上轉。這一級別的醫院,醫生水平估計在(50-80)區間。
4.鄉鎮一級醫院:
這級別的醫院,主要是鄉鎮衛生院,承擔了廣大農村的醫療任務,醫生普遍是大專和本科學歷,往往沒什么醫生培訓,進修機會也少,醫生水平參差不齊,治療也不規范,能解決部分常見病,多發病。這一級別的醫院,醫生水平估計在(40-70)區間,好的也就相當于美國家庭醫生水平。
5.社區門診服務站:
這一級別的醫生大都是大專、中專和以前的鄉村醫生,也就是看看門診,什么中醫中藥針灸各種土方法都上,各種已經淘汰臨床少用的藥也還在用(便宜),治療各種不規范(也有些比較好的門診醫生水平還是可以的),只能治療下小毛病什么的,有些常見的疾病都無法解決。(20-70)
6.私人醫院(東莞東華、康華及少數高端醫療例外):
為何要單列,因為如果鄉衛生院打1分的話,大部分私人醫院是-1分。大部分私人醫院是莆田游醫開的,壓根不是為了治病,而是為了宰人而存在,沒病說成有病,小病搞成大病,各種坑蒙拐騙,醫生很多是沒有執照的假醫生,非法行醫,這種醫院能存在簡直就是恥辱。(0-60)
下面說說中美醫療的差距
1.科研差距:
前面我說我國大醫院的部分教授做手術可能比國外的教授做的好,但是科研就差太多了,新技術,新理論,新發現,潮流一直都被老外引領著,中國人就在后面跟著。雖然近幾年有所進步,整體差距還是太明顯了,什么時候很多病的指南都是我國專家說了算,那才是中國牛的時候。國內科研有問題,很多都是為了評職稱編的,國內論文除少數中華牌的外,其余的雜志基本都是不堪入目,造假成風,缺乏可信度。SCI跟職稱和錢掛鉤,這造成了中國好文章都往國外投,國內假論文泛濫的結果。
2.理念思維差距:
中國的專家喜歡比數量,比速度,比誰手術做的快,做的多。確很少花心思去改進,去完善,去積累。老外總是會去想如何做的更好,再加上他們的創新思維,會誕生很多新的設備,新的器械,方法。所以很多新的方法,新的認識都是老外提出來的。
3.人文教育差距:
中國的醫生在這方面非常缺乏,很多時候很少將病人當做“一個完整的人”去看待,在醫生的眼里,往往只有“病”,沒有“人”。一個醫生可以把病人治好,確往往會忽略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(其實也是醫生太忙導致的),很多醫患問題其實并非是技術問題,而往往是感情問題。病人在感情上沒有得到尊重和滿足而產生了矛盾。
4.醫療設備差距:
中國現在大醫院的先進設備,如CT,呼吸機,內窺鏡等,無一不是進口的,很多新儀器,新設備,往往國外新開發出來后國外比我們先用,比我們更早積累經驗,我們只能去學習他們的技術,然后引進設備,所以一直都是追趕,永遠也追不上。這跟中國的工業水平有關。國內沒有這么先進的儀器設備廠家。
5.新藥研發差距:
這方面差距就更大了,大部分新藥都是國外研發的,國內就會山寨,而且國產藥療效比進口藥差別還挺明顯。西藥治病靠什么,靠藥啊,我國都研發不了新藥,又如何去超越別人?還不只有跟在別人屁股后頭。
6.培訓水平差距:
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。醫療培訓體系往往影響到醫生的水平。美國由于有較完善和嚴苛的醫療培訓體系,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醫生,完成培訓后基本能力是差不多的,也是比較高的。
而中國醫生畢業后,接收到的培訓水平差別是很大的,基本跟所在的平臺有關。大醫院可以得到較完整的培訓,水平可以比較高,但在小醫院的醫生就慘了,根本沒有正規培訓,病例少積累又慢,所以水平慘不忍睹。
打個比方,用100分評分來比喻醫療水平。
美國醫學生四年工科,
四年醫科后,可以達到45-50分水平(鑒于他們的嚴苛考試制度),這個時候他們還不足以成為合格的醫生(未達60分),但畢業后他還要接受臨床5年規范培訓,基本上完成培訓后可以普遍達到60-70分(臨床培訓也很嚴苛),再隨著工作不斷積累普遍可以到80分以上(較好的醫生),牛逼的就90分以上當教授了。
但中國醫學生是怎么樣的呢?
讀完5年本科后,醫學畢業生能力大概在5-50分分布(你沒看錯,混日子的醫學生有很多,給他們5分算好了,也就比正常人多知道一點點),如果他讀個研究生,大概可以達到50-70分(研究生考試還是很難的,最少理論要過關)。假如不讀研究生,以較好的本科醫學畢業生(40分)為例,他本科畢業后如果去了省級三甲醫院,經過三年培訓后他可以達到60-70分,如果他不幸去了鄉鎮醫院,那他3年后可能才50分,這多的10分還是靠他自己認真學習總結來的,因為壓根就沒太多培訓,自己邊干邊學,學誰,自己的主任都那水平,亂開藥,能學到多少好東西,又沒機會參加學術會,又沒進修,可能學一輩子才到70分就頂頭了。
事實上好學生往往會去更好的醫院,差學生去更差的醫院,所以上級醫院和下級醫院的水平差距就會越來越大。我覺得這點差距是最明顯的,因為中國的醫生水平差距實在是太大了,良莠不齊,當然不是大醫院就一定都是水平高的醫生。只是你去大醫院,碰到水平高的醫生的機會遠大于去小醫院,這也是老百姓都去大醫院看病的原因。現在國家在搞住院醫生三年規范化培訓,也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。
總的來說
在治療方法上,在醫療技術方面,中美醫生之間幾乎沒有差距,甚至有的方面還比國外好,你得一個病,在國外吃什么藥,在國內也差不多。大部分國外能做的手術。甚至大醫院的醫生在經驗上普遍超過國外的醫生,中國醫生不會比國外醫生差太多。
一方面是體制問題,另一方面受限于我國制造業水平的不足。這也是醫療行業急待解決的問題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